查看原文
其他

奋飞在“无人”的航迹中: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“察打先锋”飞出胜战航迹(我军无人机新质战斗力系列报道)

中国军网 通航圈 2023-12-25



现在各类无人机系统大量出现,无人作战正在深刻改变战争面貌。要加强无人作战研究,加强无人机专业建设,加强实战化教育训练,加快培养无人机运用和指挥人才。


——习近平



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——

“察打先锋”飞出胜战航迹

■解放军报记者 李兵正 李建文 特约记者 刘海洋 通讯员 单嘉欣


飞行前组织检查。刘载誉 摄


清晨荒漠戈壁,一架无人机在云海间巡弋待战。


“飞鹰,打击‘敌’×号战车。”演习指挥员发出指令。地面远程操控方舱内,飞行操控员迅即调整角度、锁定目标……导弹从无人机轰然发射,喷出炽烈尾焰。


精准命中!作为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,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又一次打出佳绩。伴着改革强军的东风,这支年轻团队羽翼渐丰,向着“察打先锋”目标振翅奋飞。


“2015年、2019年,我团有幸参与无人机方队,两次通过天安门,光荣接受习主席检阅!”成长在统帅注视的目光里,全团官兵豪情满怀:为战而生,向战而飞,我们有信心随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!


向战而飞,就要甘做不负时代重托的“拓荒人”——


“真是十年磨一剑!”记者翻开该团编印的《大漠天鹰》画册,团队发展历程令人感慨。


在改革强军中,该团从繁华都市移防西北大漠,成为空军察打一体无人机“种子部队”。


奔赴边疆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到新型作战力量成长的部队去!官兵们有的刚下连,一纸通知就改变了报到路线;有的没来得及向家人讲,就坐上押运装备的火车……


飞行员黄润楷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,对插上“人工+智能”翅膀的无人机充满好奇。可刚到部队驻地,看到漫漫黄沙,心中不免泛起波澜。


荒凉。最初的日子,由于还没有新建营区,大家只能暂住在红砖瓦房,夏天酷热难耐,冬天冷风如刀。


奋起。无学习教材、无操作经验、无训练范本,面对全新的装备,官兵想方设法查找资料学习研究。战机由“带我飞”变成“代我飞”,一字之差,让各专业官兵都开启“拓荒”模式。他们在厂家帮助下,跟研、跟试、跟产,决心闯出一条新路。


几个月后,《维护规程》《操作手册》《组训流程》等新鲜“出炉”。捧着自己编写的“教科书”,他们实现了“当年接装、当年实射、当年形成战斗力”的目标。


理解了所从事事业的价值和意义,就会更加热爱它。近几年,一大批高学历、90后官兵甘愿放弃优越生活,在这片沙漠扎下根,翱翔在无人战场的广阔天空。


荒漠虽远,心不荒芜。取得未来战争的入场券,成为官兵的共同心声。


2021年底,该团团庆之际,“时代楷模”、曾是该团首批飞行员的李浩寄语老单位:“时代浪潮惊涛拍岸,容不得迟疑者。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,我们就义无反顾投身无人机事业!”


向战而飞,就要敢做加快战略转型的“弄潮儿”——


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主席多次视察空军部队,为空军战略转型指明方向。”在指挥方舱,团政委刘杰告诉记者,“无人机部队怎样转型,是全团官兵积极探索的课题。”


那年,装备更新换代,新机智能化程度更高,操作难度更大,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升级。


如何“换羽高飞”?时任大队长蒋海鹏这样回答:“走出思维‘茧房’,让老经验归零。”


他和战友们认真研究近几场局部战争案例,研析新型作战概念,探索无人机战法。


一次次“头脑风暴”,让蒋海鹏积蓄了胜战底气。一次演习,红蓝双方“打”得难解难分。紧要关头,他主动请缨出征。


以往演习场上的“配角”,此时却担当重任,一些指挥员将信将疑:“你们能行吗?”


在多个无人机地面站,蒋海鹏和战友们接力操控,准确侦察到蓝军前沿及纵深目标,迅速呼叫某型战机出击。当友机攻击完毕撤出,蒋海鹏又发射1枚导弹精准“补刀”,实现致命一击。


“这是团队的荣耀。”这段敢闯敢拼的经历,是该团转型之路的缩影。他们在无人战场先行先试,从“飞起来”到“打得赢”,从“自己打”到“体系打”,跨越关山千万重。


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材,从内部打破是成长。过去,团里外出驻训,机关参谋需要跟随组训。有时分片任务增多,参谋力量捉襟见肘。为此,他们探索推行大队组训模式,把作训单元从团缩小到大队,优化力量编组,构建灵敏的体系模块。


二大队航电师周志杰兼任参谋一职,这对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一次重塑。由于他对本大队的训练情况比较熟悉,训练方案制订、战术行动谋划、训练动态监控等更有针对性。今年初,该大队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集体二等功。


“改革大潮不等彷徨的脚步。”工程师倪国琛说出这样的体悟,源于一次尴尬的经历。


那天演习,他对侦察到的图像,按惯例判读上报。但上级的接连追问让他冒出一头冷汗:“为什么只有‘敌’战车数量?型号呢?参数呢……”


“打仗打的是对方的认知盲区,简单粗略的情报难以满足新的战场需求。”为此,该团发动大家涉猎更广泛的学科领域,储备更丰富的作战知识。如今,倪国琛已成为“情报通、一口清”。


能战方能止战,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,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。思考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,该团在实战化演训中磨砺成长,逐渐成为“临机召唤,召唤即打击”的空中精锐。某次重大任务中,他们操控无人机连续高强度飞行,刷新了最长在空和最高强度的历史纪录,并侦察拍摄到高价值影像。


官兵们并不满足于此。在缺少航线地图、气象资料的情况下,他们不断挑战陌生空域、复杂电磁环境——


某次实弹验证任务,他们在临界高度成功发射某型导弹并命中目标;


某次高原试射,他们成功实现某型弹药的首次投射,为后续训练提供经验借鉴。


向战而飞,就要做“智”胜未来空天的“狩猎者”——


未来战场,不想成为别人的猎物,只有让自己先成为“狩猎者”。


一次演习,导演组临机指定移动靶标。副大队长邓亚书精准操控,一击命中,赢得满堂彩。


这么精准,有什么诀窍?邓亚书告诉记者:“我的大脑,加上战机越来越强大的智能系统,让战场态势分析、数据计算更有智慧。”


带着智慧去捕猎,才能在未来战场出手更快、更准、更狠。可是,当系统做出错误判断时,该怎么应对?


那年,战鹰刚列装不久,出现刹车异常。大家按照惯例,替换了新的器件。不承想,器件没有问题,是计算机自身逻辑错误,导致信号反馈故障。机务中队长李少宵悟出这样一条心得:“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发出指令,但是单线程的思维、机械化的排故手段,无法给智能化装备‘治病’。”


装备再智能,决定打赢的最终因素还是人。前瞻未来智能化作战,人必须先“更芯换脑”。


该团组建装备研究小组,聚焦前沿、服务战训,推动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相互转化。他们定期收集基层分队无法自行解决的战训装备难题,与院校、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深入探讨故障成因、合力推动装备改进。


“要努力将机型优势转化为胜战优势。”团参谋长余瑞超告诉记者,随着无人机应用的日渐广泛,只有更加积极主动谋战研战,探索创新训练模式、作战理论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
作训部门自办无人机作战理论刊物,将上级作战要求与任务实际相结合,由党委把握理论课题研究方向,各专业骨干自行选题研究。期刊主编、飞行员徐震说:“一篇篇新鲜出炉的体会和论文,闪烁着官兵智慧的火花。”


信息化作战打的是数据和算法,谁掌握的数据多、采取的算法巧,谁就能在战场上快人一步、抢占先机。


“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,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。”近期,装备研究小组对数据分析进行优化运算,并计划与院校科研团队联合搭建实验平台、开展数据测试。


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采访结束已近月夜,记者站在该团一幅巨型航迹地图前,细数他们上高原、踏边防、进密林、巡海疆的征程。此时,一架无人机轻巧归巢,机场渐渐归于平静,但官兵们胜战的航迹仍在延续……



打造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强力引擎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军军事训练已进入全方位变革、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,改革强军的“高速列车”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新型作战力量带往新的“出发站台”。


作为在改革号角中破壳而出的新型作战力量,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从“飞起来”到“打得赢”,从“自己打”到“体系打”,自组建之日起,该团就定下时间表,以读秒状态夜以继日地冲锋:探索创新训练方法、战法手段,研究作战机理和作战模式,力争在未来战场上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。


新型作战力量以新需求为牵引、以新技术为支撑、以新能力为标志,是一个时代军事发展的风向标,是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。研战知战,方能胜战。面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严峻复杂的形势,以防空反导、特种作战、电子对抗、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,必须树牢联合制胜理念,深度融入联合作战体系,增强主动联合、积极作为的高度自觉,实现各作战力量攥指成拳,从而带动战斗力建设加速发展。


坐地高飞巡天,御剑千里之外


■中国军网记者 孙金钢 李娜

通讯员 张会朋 单嘉欣


“没有路,那我们就蹚出一条来”


“这是我们在空军无人机部队刚组建时的样子……”靳勇在团史长廊指着两张照片向记者介绍说,“我们跨五省、转十地,一路奔行,直到驻守西北大漠。”这位“全团最老的兵”用几个数字勾勒出空军航空兵某团的“初创时刻”。


“刚来的时候,最大的感觉就是‘荒’。”靳勇告诉记者,相较于环境的荒凉,他们即将为之奋斗的领域更像一个“无人区”。


“察打一体无人机完全是新事物,没有路,那我们就蹚出一条来。”团参谋长余瑞超说。


对接工业部门专家跟研跟试,顶着烈日一次次模拟训练,没有学习教材,没有操作经验,没有训练范本,每一项成果都是从无到有。他们硬是在无人机的“荒漠”中闯出了一条“路”,顺利接装第一批无人机并完成首飞。


“感觉自己正以另一种方式再返蓝天。”完成首飞的飞行员李浩被中宣部授予“时代楷模”称号,曾经驾驭6型战机、拥有30年飞行经验的他,经历了从翱翔于蓝天到“飞翔在大地”,追忆过往,心中依然感慨万千:“我们何其有幸遇上新时代!无人机选择了我们,无人机也成就了我们。”


2015年,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,该团即参加某重要演习,担负目标侦察搜索任务。茫茫沙漠,目标在哪、去哪,完全未知,可供分析和借鉴的信息并不充分,不亚于大海捞针。最终,官兵们依靠过硬素质圆满完成任务,让新质作战力量在实战中崭露头角。

 

夜航。


“必须奋力奔跑,否则会输掉未来战争的入场券”


人在地上,飞机在空中。以前是人机合一感知具体,现在是人机分离靠数据还原场景。以前在天上操纵舵杆,现在在地面方舱里操纵舵杆和键盘。“战机由‘带我飞’变成‘代我飞’,一字之差,尽管有相通的地方,但无人机的控制模式还是不同。”谈到从座舱到方舱的转变,大队长马龙真切感受到遥控飞行的困难,“当时我就想,起步已经晚了,必须奋力奔跑,否则会输掉未来战争的入场券。”


未来战争会是怎样?未来就始于现在。“2020年八一前夕,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指出,要加强无人作战研究,加强无人机专业建设,加强实战化教育训练,加快培养无人机运用和指挥人才。”团长谢豫告诉记者,“牢记统帅嘱托,我们必须紧盯前沿向战而飞,不断消除无人战场的盲区,加快新质作战能力攀升。”这些年飞行员们开启了“抢时间”模式,他们在纸上默画方舱图,相互抽问操作流程,经常研究到半夜,甚至连梦里都是战机在盘旋……


同样睡不好的,还有机务中队长李少宵和他的战友们。在刚接触无人机维护时,原本熟悉的排故手段却无法给智能化兵器“治病”。“大家按照惯例,替换了新的开关,可情况并未好转。”他和骨干认真分析后才发现,不是开关机械故障,而是信号反馈错误,需要修订软件。面对这些新困难,该团茹常剑博士牵头成立装备研究办公室,定期收集基层分队无法自行解决的战训装备难题,与院校、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协同,积极解决故障。


作为新质作战力量,从“飞起来”到“打得赢”,从“自己打”到“体系打”,跨越关山千万重。在一次演习中,该团前出对“蓝军”前沿及纵深目标侦察,并与有人机火力打击相互配合,出色完成任务。“这不单是技术上的配合,更是作战模式的改变,”副团长蒋海鹏对无人机指挥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

这些年,该团转型步伐坚实,成为“临机召唤,召唤即打击”的空中精锐,在大大小小的演习演训中,证明了自己的价值,赢得“杀敌千里之外,制敌方舱之中”的赞誉。


待发。


“探路,是为了铺路”


“我们的改装是在‘实战’背景下完成的,效率质量都更高。”副团长蒋海鹏介绍,多年来,他们不断探索新员改装路径,力求将无人机飞行员培养送上快车道。


“刚来的时候还是有些吃力。”飞行员陈柳坚大学毕业分配到该团时,仅经过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模拟实习,就在教官的指导下快速投入演训任务,面对高强度、高难度挑战,现在的他已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。


但陈柳坚追求进步的脚步没有停下。在他看来,无人机的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驾驶能力。他说:“应该始终保持学习态度,提升综合能力,不仅要学飞行,还要学理论、学战场指挥、学飞机维修……要一专多能,从飞行员向战斗员转变。”


不仅仅是陈柳坚,该团还有很多高学历或名校毕业的官兵,他们强化谋战研战意识,探索创新训练制度、作战理论,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。


作训部门创办无人机作战理论季刊,将先进作战理论与任务实际相结合,由团党委把握理论课题研究方向,各专业骨干自行选题研究。期刊主编、无人机飞行员徐震说:“几个季度下来,团里形成了浓厚的谋战研战氛围。”


决定打赢的最终因素还是人。该团在执行任务的同时,不断摸索无人机人才队伍建设特点规律,按照“转观念、严标准、任务牵引”的方法抓实人才培养,确保人才培养一批、成熟一批、使用一批,为空军无人机部队建设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。


御剑于千里之外是武侠的传奇,现代高新科技则让传奇变为日常。承载着光荣的梦想,无人机团队在地图上交织出该团奋飞无人战场的壮阔的航迹。


(图片为刘载誉、孙晟轩摄)


奋飞在“无人”的航迹中


■中国军网记者 王雅洁

通讯员 张会朋 葛乐晨 柯长江


从雏鹰出壳到羽翼渐丰,从白手起家到成长为掌握新质战斗力的尖兵,短短数年,空军航空兵某团实现了换羽高飞,令人钦佩与羡慕。

 

待发。


逐梦蓝天,选择在信仰中坚定


2019年8月,得知自己即将成为这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的一员时,黄润楷在格外兴奋之余外加一丝紧张。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边塞雄浑景色,在这位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飞行员眼中异常动人。同样的场景亦出现在副团长詹小珊的眼中,不过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。


那时詹小珊刚刚到边疆,坐了两天火车后又连续坐了十几个小时汽车,沿途到处都是荒漠戈壁。不知过了多久,营区赫然出现,像一株挺拔的胡杨伫立在广袤天地中。詹小珊知道,他即将要开启一段新的“旅程”。


大漠扬沙天气频繁,偶尔下次雨就泥点到处乱飞;冬天在室外洗漱,刷个牙的工夫,毛巾就被冻硬……那时部队还没有新建营房,条件设施不够完善,在别人看来似乎有点“荒凉”。但这些在詹小珊眼中,却是一片成长的“沃土”。“祖国需要我们,大漠虽荒凉,内心却不荒芜。”詹小珊所在团作为无人机“种子部队”,扎根边疆,是名副其实的“拓荒人”。


接机。


“习主席擘画的强军蓝图,就是我们奋斗的航向。大家一路西行,没有一人掉队。”团领导给“头茬人”打气鼓劲,“建设世界一流军队,未来战场,无人机不会缺席!”


一年冬天,詹小珊带队上高原执行任务。这个时节的高原正是植被最少、氧气最缺的时候,很多官兵接连出现高原反应,但任务紧急,没有太多适应期来调整。三天时间,官兵们加班加点,卸装、组装、布设,直到完成所有无人机装备试飞工作。“部分官兵因缺氧而病倒,但没有人退缩,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完成好任务,不负重托。”谈到这些,詹小珊眸光闪动。


迎难而上,热血在实战实训中澎湃


2020年八一前夕,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的新闻让黄润楷及战友们激动不已——他就是从这所大学无人机实验室“学成出关”的无人机飞行员。


“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令我们十分振奋,无人作战正在深刻改变战争面貌,我相信在不久之后,无人机能够在一些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,无人机部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。”带着习主席对加快培养无人机运用和指挥人才寄予的厚望,团参谋长余瑞超更加坚定了深研深训的信念。


无人机操作难在哪?虽然无人机有智能化飞行能力,但由于体系化作战需要,对人工干预、判断及操作提出更高要求。武器装备再智能,决定打赢的最终因素还是人。“要迈出机型优势向思维优势转变的坚实一步,”余瑞超说道,“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谋战研战,探索创新训练制度、作战理论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

归巢。


凌晨三点,余瑞超伸伸懒腰,桌子上放着他刚刚撰写完成的一篇技术研究文章。这并不是余瑞超第一次熬夜,过去几年中,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到达驻训地,余瑞超都会根据当地实际地形及天气情况更新操作手册。“如果可以给别人提供一些贴近实战的经验,那样我会觉得很有意义。”平时余瑞超也会研究、整理无人机使用战例,从中吸取经验,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加以探索。


与余瑞超同样想法的官兵有很多,正是因为他们谋战研战的数次“突破”,才促使部队在大大小小的演习演训中不断超越自我——某次实弹验证任务创造了最远发射命中目标纪录;某次高原试射成功实现某型弹药首次投射;某次重大任务中刷新了无人机最长在空和最高强度的历史纪录……阅兵先进单位、备战打仗标兵单位、基层建设先进师旅团、先进团级党委、练兵备战工作先进单位,这些傲人荣誉是对习主席殷殷嘱托的最好回应。


擎旗铸魂,责任在细微中传承


转眼间,黄润楷已经在该团“成长”三年了。一路走来,他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:有人机飞行学员、新飞行员、无人机飞行员,现在的黄润楷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无人机飞行教官,正在着手培养新一批飞行员。“智能化无人机终归还是电脑,飞行员需要随时检查判断其是否正常工作,如果不仔细检查是发现不了问题的。平时对学员严厉,才能保证大家在任务中不出错。”黄润楷从“师傅”马龙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“严谨细致”,如今已经成为他自己的带训格言。


飞行教学。柯长江 摄


作为该团机务中队长,“严谨细致”更是李少宵心中最不可缺少的特质。


战鹰刚列装不久,出现了一次故障。大家按照惯例认为某开关阀门出现问题,在替换了新开关后发现情况并未好转。李少宵带领骨干排故分析,最终通过研判,敏锐发现是无人机控制程序出现了一个小问题。“这次故障对我们触动很大,用线性的、机械的排故手段已无法给无人机‘治病’。虽然无人机智能化程度较高,但我们仍要通过飞行参数、变化趋势判断进行预防性维修。”李少宵说道。


把简单的工作做好、把重复的工作做精,在此基础上挑战有难度的工作,这已经成为一茬茬“大漠天鹰”的工作法则。“祖国需要我,是我的荣幸!”这个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深刻理解与无人机同行的意义——肩上的责任,关系着未来的打赢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官兵们与无人机的故事还在继续,也必将更加精彩……


(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刘载誉、孙晟轩摄)


大漠天鹰:

那些争当“第一茬”的人们……


■中国军网记者 王晨旭

通讯员 刘海洋 单嘉欣


朝日升起,和煦的阳光又一次洒在了西北大漠上。


作为一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,近年来,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事业蓬勃发展,就如同这刚刚升起的太阳,焕发着无限生机。


天空中,不曾留下飞行的痕迹;未来战场,却少不了无人机背后的身影。


待发。


跨过第一道坎



已近深夜,边疆大漠繁星点点。训练室里,灯光依旧亮着。


这是张博业余时间最常去的地方。经常的情况是,他们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,研读目标图片、研究典型战例,各抒己见、火花碰撞,有时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,便私下各自努力,碰头时,又是一番激烈讨论。


为了更快提升图像判读专业素养,张博查阅资料、分析研判、思考探索……自我加压的日子里,寂静的夜,成了他的亲密伙伴。


回想几年前,也是这样的夜晚,陪伴他的却是一丝丝难以入眠的“焦虑”。作为这支部队的“第一茬人”,张博刚来这里时,无学习教材、无操作经验、无训练范本,甚至连装备说明书还在修正完善中。


“杀出一条血路!”他们不等不靠,在厂家的帮助下,跟研、跟试、跟产,几个月后,各自专业领域几十个册子纷纷出炉。 


接机。


第一次让张博认识到无人机前景的,是这么一件事——那年,新机列装不久,该团在一次重要演习中,担负目标侦察搜索任务。茫茫沙漠,目标在哪、去哪,完全未知,可供分析和借鉴的信息并不充分,不亚于大海捞针。最终,官兵们圆满完成任务,让新质作战力量在实战中崭露头角。


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建设一员,主动作为、敢想敢试是张博一贯的作风。一次训练中,他发现无人机挂载的相机并不能完全满足作战需求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他请教专家,深入研究,反复试验,在一次次攻关下,开发出一款匹配度更高的软件,有效解决了作战中存在的实际问题。


要更快!“无人机紧跟时代的前沿领域,不前进就意味着退步。”作为第一代“牧鹰人”,他们紧盯科技之变、战争之变、对手之变,优化现有装备,加快探索未来战争中装备应用的脚步。


从顺利接装第一架无人机,到参加空军品牌演习,从被上级表彰为练兵备战尖兵,到两次通过天安门接受习主席检阅……这群“第一茬人”铆足了劲儿,不断向着“察打先锋”目标前进。


成为“第一茬人”



从清华“飞班”毕业那年,陈柳坚在几家单位中选了离家最远的。


当陈柳坚在部队见到学长黄润楷时,他们已经住进了新楼。有时,听学长说起团队初创时的事儿,他感觉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。


归巢。


无人机是他们聊得最多的话题。那段日子,他们交流、切磋,碰撞出不少火花。把这些灵感沉淀后再整理,一篇关于联合作战背景下无人机应用的论文新鲜出炉。在随后的一次演习中,他们将论文成果运用其中,大获成功。


平时爱琢磨,这一点,陈柳坚在团里是出了名的。


关于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和实战化应用,陈柳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。他把思考成果写成两篇论文,发表在该团创办的《天鹰》季刊里,汇入谋战研战的密实脚步中。


作为一支自诞生之日起就打着体系印记的新质作战力量,如何让无人机在未来战场发挥更大作用,陈柳坚一直在思考:如果无人机受到干扰怎么办?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联合作战?……


理论指导实践,实践升华为理论。陈柳坚立足优势、发挥特长,在无人机这个新兴领域,耕耘着一方天地。


有时,陈柳坚也会想起他的学长,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学们——此刻的他们,也像现在的自己一样,在各自战位忙碌的间隙,看见同一片天空。


大地之上,天空之中,无人机的背后,隐藏着众多身影。越来越多的人,不是“第一茬人”,却成为“第一茬人”,如同水滴汇入江海,共同朝着“察打先锋”目标前进。


(图片为刘载誉、孙晟轩摄)


来源:中国军网;视频:央视军事。
延伸阅读
需要进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,

关注本公众号后,

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:入群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文章之观点,皆为交流探讨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本公众号作者也不负有更新以往文章观点之责任,一切以最新文章为准。用户根据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其他观点进行投资,须风险自担,责任自负。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,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
⊙本平台综合编辑文章,转载本文请在作者处注明为通航圈,并在文首醒目位置注明“来源:通航圈(微信ID:tonghangquan)”,文末放通航圈二维码,侵权必究。

部分图文源于网络,仅用于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⊙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:publicvoice@qq.com(欢迎您原创投稿)


通航圈: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

欢迎通航圈内企业约稿、圈内人士投稿

邮箱:publicvoice@qq.com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